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暨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舉辦「2016 TEEP-UST冬令營」圓滿結束

  • 2016-01-16
  • 黃勤雯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IACS-UST)暨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於2016年1月11日至15日,假國立交通大學人社二館,舉辦「2016 TEEP-UST冬令營」。

 

冬令營主題De-Coding the Cold War and Facing Contemporary Societies,課程內容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及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核心教師共同籌劃、教授,希冀透過跨領域交流,提供亞際文化研究相關訓練,以促進相關知識的累積和具體實踐。

 

活動自2015年年底,循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及國立交通大學綿密的國際學術網絡,透過全球各樣推廣亞際文化研究的學院、機構徵求學員。最後由127位申請者中,遴選出49位正式學員。錄取學員或為研究生,或為青年學者,分別來自印尼、印度、日本、韓國、新加玻、中國、香港、美國、德國、烏茲別克、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英國等地。

 

五日活動期間,來自全球各地的學員與16位授課教師(除卻從屬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的交通大學教師6位、清華大學教師2位、中央大學教師4位,另邀請台南藝術大學教師1位、香港嶺南大學教師1位,及黃銘正、劉吉雄2位紀錄片導演)分就五個面向反思殖民歷史、冷戰政治,及亞洲現代性等議題。五大課程面向包括「移民與冷戰認識論」、「殖民與冷戰的知識生產」、「亞洲民主」、「農業復興」,以及「新自由主義年代的文化生產」。沿此五個面向,冬令營且深且廣研討的主題,含納「灣生」經驗與身分認同、戰後遷徙與難民營、現代化建制與「密醫」文化、香港雨傘運動、台灣太陽花學運、「鄉民」政治、「皮克斯」動畫與後福特主義文化生產、農地復育、農村文化,甚至地方選舉。

 

與豐富的課程內容相應,冬令營學員及工作人員而且於1月14日下午,分組進行在地田野調查活動。三十餘人驅車桃園市龍岡社區,參訪「馬祖新村」眷村文化保存園區;另二十餘人於新竹市水源社區拜訪「沺源青」食農創客工作室。受惠東海大學美術系張惠蘭老師的詳細導覽,以及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文創影視科和「桃園光影」影院的贊助籌劃,到訪「馬祖新村」的學員得以藉由細看部分眷村舊宅的空間配置、觀賞導演陸孝文攝製的眷村生活紀錄影像(《盡頭》,2008),局部回看二次戰後於台灣繁複開展的常民政治史。跟從「沺源青」工作室結合「農藝」、「工藝」、「廚藝」等多元生活技藝傳承的食農教育規劃,到訪水源社區的學員則親身體驗都會農耕,不僅利用香蕉樹自製淨水、蓄水系統,也短暫實踐「由農地到餐桌」的食物產製程序。

 

藉此營隊,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及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成功闢拓國際交流平台,供有志投入亞際文化研究的學生、學者及創作者流通經驗、分享工作成果。有緣參與這場難得冬季盛會的學員,亦勢必對台灣留下難忘的經驗。

 

「2016 TEEP-UST冬令營」由教育部指導、補助。

活動相關文字、影像紀錄,請詳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EEPprogram/

活動動態映像紀錄,請詳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TEEPprogram/videos?ref=page_internal


活動花絮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