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
亞歷山大 |
庫頁島遊記中的苦役所:以布萊茲·多羅舍維奇《薩哈林:苦役所》為例 |
邱德亮 王智明 |
108 |
任漢娜 |
白種人的負擔:「白」作為比利時社會排除他者的論述模式 |
劉紀蕙 |
103 |
倪拉 |
殺戮之外:1965-66印尼反共清洗之記憶與和解政治 |
陳光興 Hilmar Farid |
|
倪甜慧 |
剖視「女性為本」情趣用品商店:以香港為例 |
|
|
劉璧嘉 |
衝擊「香港七〇年代」神話:火紅年代社會運動的思想、情感與組織 |
|
104 |
吉田光 |
日治時期台灣兒童閱讀文化之考察-在台灣發行的兒童雜誌為例 |
邱德亮 李丁讚 |
108 |
吳君儀 |
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實踐中協作的政治:以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和龐克搖滾舍為例 |
劉紀蕙 |
|
呂季儒 |
菸的跨國現代性:重思菸「害」與戰後臺灣的發展想像 |
林建廷 |
108 |
周紹傑 |
神經多樣族群的機器人互動:以戲劇方法來達成負責任的創新研究 |
林宗德 |
|
周若拉 |
民主化偽裝下國家認可的暴力造成的兩極分化 |
|
106 |
唐聆真 |
男童戰爭紋樣和服的視覺傳達與文化意涵(1920-1940) |
葉嘉華 |
|
張行 |
雪夜回舟:酷兒主體與西方想像 |
|
107 |
張辰嘉 |
飄散在邊界茶園的咖啡香 當代阿卡族咖啡業的民族誌 |
張雯勤 林淑芬 |
110 |
方甯芙 |
印尼商店作為第二個家:初探在台印尼移工的家務實踐 |
蔡晏霖 |
105 |
李豪善 |
馬華離散與酷兒政治: 論蔡明亮電影的華語流行音樂 |
劉紀蕙 |
108 |
林雍正 |
一碗沒加湯的麵線-道德騷擾底下的親子關係 |
莊雅仲 |
110 |
梁匡哲 |
男色為何物:晚明小說《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中「情」作為文人意識的探討 |
甯應斌/黃道明 |
108 |
楊麗娟 |
「南向小尖兵?」新住民子女的文化治理 |
|
110 |
游麗亞 |
運輸之戰:印尼行動叫車平台與在地摩托計程車的衝突、競合與共存 |
楊子樵 |
110 |
盧穎珊 |
誰的粵劇?重探1920至1930年代《白金龍》粵劇及粵劇電影 |
陳光興/林淑芬 |
108 |
羅宥騏 |
楠西楊桃產業的興起、轉折與衰退 |
方怡潔 |
|
胡貝尼 |
《家》的冷戰記憶政治:印尼1965-66大屠殺與政治流亡的歷史形構 |
|
108 |
艾 可 |
海峽兩岸的歌樂流轉──〈美麗島〉與〈龍的傳人〉的情感與政治 |
王智明 |
107 |
莊益明 |
信仰科學-張之江的國術「治」國運動 |
林建廷 |
107 |
賽利婭 |
“他更像是一朵花還是一個科隆人?”:Shadowhuunters中的民粹主義和酷兒亞洲男性氣概
|
白瑞梅 |
|
邵悅 |
「煙」視媚行:中國吸煙婦女的文本再現 |
|
107 |
鄧金梅 |
中共戲曲改革中對劇團的改造(1949-1965) |
王憲群 |
107 |
鍾君竺 |
2009-2011台灣性交易修法歷程 ─「除罪化」何以轉為「娼嫖皆罰,特區除外」? |
甯應斌 |
106 |
阮塔尼 |
越南和台灣媒體的同性戀羞恥 |
黃道明 |
106 |
陳曉妮 |
邊界的重構:新馬邊境的跨國遷移勞動者與邊界空間 |
劉紀蕙 |
|
陳氏秋香 |
情欲與文明——近代越南《男女交合附論》中愛、淫論與帝國主義的完美人種構想 |
|
104 |
陳瑩恩 |
八〇年代後期台灣農民運動的人民民主路線:社運工作室與農民聯盟為線索 |
陳光興 |
|
龍 珊蒂 |
菸國家、礦業資本與傳統領袖:南非後種族隔離的剝奪農村土地三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