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5832
阶级攸关:殖民经济、帝国文化与乡土文学的批判视野
议题6:「阶级攸关:殖民经济、帝国文化与乡土文学的批判视野」
本研究由清华大学台文所谢世宗提出
早在2003年一篇回顾台湾后殖民思潮的文章中,邱贵芬指出后殖民论述经过十几年在台湾的在地化之后,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似乎已经呈现退潮的趋势。一方面,后殖民理论在台湾作为一种研究典范,经由众多学者不断的思索、争辩与开展,在渐趋完整与细密的同时,自然也留下更少的空间,可以让后继学者继续投注心力。但另一方面,女性主义、酷儿论述、种族议题(如原住民)的加入,确实也让后殖民主义开创出新的论述空间,以至于后殖民的相关讨论依然历久不衰。本计划认为在这些向度之外,后殖民理论的开展亟需阶级这一个一直未受到重视的向度。因此,本计划将以19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时的殖民经济论述为例,阐述乡土文学如何反映与回应当时的国内外政治与经济情境。本计划先回顾当时「殖民经济体制」的相关论述,以及殖民经济是否适合描述当时台湾的经济体制的争辩,然后点出殖民经济论述背后的国族主义色彩。接着,本计划将统整、归纳、说明乡土文学小说家,包含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与杨青矗的作品主题;在视文学作品不只是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现实的「回应」的前提下,进一步检视其作品特色以及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与此同时,本计划将透过这些文学作品,重新思考殖民经济论述在二十一世纪台湾的有效性:当中国正以经济大国之姿崛起,不断以经济殖民的手段干涉台湾的政治自主,此时此刻,在结合阶级作为另类视角的前提下,新一波的后殖民论述乃是台湾社会在面对新的历史情境与全球化的挑战时,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