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国际中心

浏览人次: 5345

留学祖国:左翼文化走廊中的台湾文学青年(1920-1937)

议题4:「留学祖国:左翼文化走廊中的台湾文学青年(1920-1937)」

本研究由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柳书琴所提出


在台湾追溯左翼思想的歷史资源时,必须回溯日治时代。1920年代传入台湾的左翼资源具有多角性的东亚連带关系、深刻掌握殖民地农工问题及其它重大社会争议等价值与意义。其理论指导与传播路径有二:一,苏聯→中国→台湾;二,苏聯→日本→台湾。遗憾的是,1945年以后,前者一息尚存到1950年代终止,后者则更早在中日战争爆发前即遭禁绝。换言之,与东亚左翼运动共同生成的台湾第一波左翼运动并未在战后获得传承,从文学交涉史层面寻回这些轨迹与资源,正是本计画的宗旨。本计画的具体课题包括:第一,调查1920-1930年代前往中国留学并关注文化运动的人物,分析他们选择留学中国而非日本的原因,了解遗民意识、历史记忆或主体殖民经验与其「祖国憧憬」、「中国留学」具有何种关系。第二,探讨这些「日本籍台湾留学生」如何以特殊的文化身份,在中国/日本/台湾之间移动和行动,他们曾创建哪些组织与活动,传递过哪些思潮和主张。第三,探讨台湾留学生与岛内民族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连结,探讨他们如何利用海外投稿回台或参与中国当地媒体,传播其言论和立场。第四,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折冲中,观察「祖国留学」如何形塑台湾留学生的民族认同、政治行动,又如何影响1930年代到战后初期的祖国观与岛内政治社会运动。整体而言,本计画的重要性有三:一,留学生群体可谓台湾人接触辛亥革命后的「少年中国」的一个接触区。二,这批留学生的中国认识影响了1930年代台湾政治运动中「祖国派」的理论与动向。三,这批留学生的中国经验与人脉影响了台湾战后初期的政治发展。在计画成果方面,笔者将以建立「东亚左翼文化走廊」的分析框架与中国留学作家个案为目标,进行论文发表或办理相关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