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馀年来,香港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民主化运动,也让人好奇,这些民主化运动与台湾过去三十馀年来的民主化运动有无不同?我们是否可以放在更大的历史文化和政经结构脉络下,来审视、比较这两个社会的民主化运动呢?历史上来说,台湾与香港都经过「殖民统治」。而且,都在经历殖民统治后,又经历了「解殖民」、或「回归祖国」的过程。更不可思议的是,两个社会都在「回归祖国」之后,却又经历了「祖国」的「内部殖民」或是「再殖民」。目前两个社会都同时面临中国的「经济支配」与「统一压迫」。这些共同的命运,把两个社会绑得越来越紧。
当然,两个社会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台湾有独特的族群问题,对民主化的进程产生深厚的影响,而这是香港所没有的。地理上来说,香港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连,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必需依赖中国大陆。而台湾则相对独立,有更大的反抗空间与自主能动的可能性,但香港则因与中国紧邻接触,可能发生的冲突可能更直接、更剧烈。从文化上来说,台湾有相对独立的历史起源与族群构成,使得台湾在「本土」的认同上,比香港更明显,对「主权」要求的层次、内涵与性质,都比香港更高、更强,其所受到的压迫也更大、更深。底下,我们尝试从三个面向进行两个社会的比较:一、殖民与主权;二、依赖与反抗;三、土地与认同。
一、殖民与主权:通往民主的路不是只有一条,民主化之后的社会样貌也不是固定不变,民主化永远是一个动态而丰富的过程。台湾在1980年代末期开始了民主化的过程,直到今天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这二十多年来,台湾到底成就了什么?公民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当年反对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势力其组成份子以及成分是什么?今日政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是否为必然之趋势?香港对民主化的呼求早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就展开,今日在中国统治之下,香港的民主化展现了什么样的路径?与英国统治时期有何不同?香港民主化之路有特别崎岖坎坷吗?中国在这一波民主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台湾过去民主化的经验可以提供香港什么借镜或警惕?公民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与台湾的情况又有何不同?总而言之,我们想知道,台湾与香港的民主化经验是同一条路径上的不同阶段,抑或是二者各自走在不一样的道路上?
二、依赖与反抗:台湾和香港的政治经济结构与国家/社会关系,本来有相当大的差异性。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因素的影响笼罩下,出现了类似的经济依赖结构。随着依赖结构的深化,港台都兴起了社会反抗运动。在香港,这几年因为中国的资本、政治、文化影响力之深化,而激发的社会运动包括反高铁保菜园运动、反国教运动、「本土化运动」等等,此外由于资源的竞争挤压,而激发了非属社会运动但属于社会集体感受的「反蝗」、「反强国人」情绪;随之而起的是,「香港人」认同升高,「中国人」认同明显下降。在台湾,2008年开始,中国因素的作用变得明显,促发了「反陈云林访台抗争」,进而引发了「野草莓学运」、「反媒体巨兽垄断」、「反服贸协议运动」等等。当前台港针对中国因素的反抗运动,都有相似的依赖结构,也有各自历史脉络的差异,也有社会/国族认同、机会结构、动员策略与行动戏码上异同。台港的经验可以放在一个「历史--地缘政治大架构」下分析吗?台港的经验可以在公民社会与社会运动的理论上作出贡献吗?此等经验的比较参照可以在社会运动的实践上作出贡献吗?
三、土地与认同:土地,是资本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所有资本扩张的活动中,都必然包含对土地的掠夺。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往往站在资本的一方,帮助资本向农民或小市民征收土地,转让给资本家。香港和台湾都是发展挂帅的社会,其对土地掠夺的模式,基本上并无不同。但是,她们对这种掠夺的抗争,除了都表现出对「官商勾结」的反抗外,却各有不同面向的强调。简单来说,台湾的土地抗争,强调农业的价值、粮食主权的重要性、以及与土地相关的环境生态议题。但是,香港的抗争却强调文化认同的面向。从利东街的街道保存,到天星、皇后码头的文化保育,都有很浓厚的认同政治。高铁的菜园村保存,虽也强调农业与生活方式的重建,但其更深层的动力,却是反对中国对整个珠江三角洲的规划与定位,牵涉到香港人的主权与认同问题。为什么香港与台湾,在一样的资本逻辑下,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抗争内涵呢?
本工作坊是「台港顶尖大学交流计画」 的一环。这个计画结合台港研究型大学,成立联合研究团队,以「亚际文化:二十世纪与当代」为主题,从人文社会跨领域研究角度切入,透过实质合作关系,重探二十世纪到当代之历史过程与社会变迁。具体的合作主题有四:
1、东亚历史、文化与社会
2、帝国、殖民、冷战/后冷战与国家治理
3、公民社会与民主化运动
4、科技、性别与现代社会
「台港顶尖大学交流计画」除了推动双方的研究合作外,也要在教学面向上,拓展双方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双方支援的系所为基础,开设上述四个主题的相关课程,相互承认学分。并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国际合作平台,共同规划国际研讨会,邀请研究团队已经建立的国际合作网络学者参与,以便扩大影响力,进一步促成国际专书之出版。
主办单位: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亚际文化研究国际学位学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清华大学社会所、国立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国立清华大学亚太/文化研究中心、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国立交通大学社文所。
联络人:陈静瑜,886-3-5724876、886-3-5715131#34329
时间: 2013年12月18日
地点: 清华大学人社院C310室
开幕致词
刘纪蕙(台联大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主任)
李丁讚(亚际文化研究国际学位学程清大办公室主任)
10:00-12:00
殖民与主权
主持人:姚人多(清大社会所副教授)
引言人:罗永生(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引言人:邱毓斌(屏东教育大学社会发展学系助理教授)
与谈人:林宗弘(中研院社会所助理研究员)
12:00-13:00
餐叙
13:00-15:00
依赖与反抗
主持人:李丁讚(亚际文化研究国际学位学程清大办公室主任)
引言人:成名(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引言人:吴介民(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与谈人:赖中强(律师,两督盟召集人)
15:00-15:30
茶会
15:30-17:30
土地与认同
主持人:林淑芬(交大社文所副教授)
引言人:陈允中(浸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助理教授)
引言人:张圣琳(台大城乡所教授)
与谈人:蔡晏霖(交大人社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