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国际中心

侧记 徙居:印尼移工在台散记

  • 2023-01-04
  • Cindy

《徙居:印尼移工在台散记 / Lives from Perantauan》侧记

文/陈曼晴(国立中央大学亚际文化学程硕士生)

 

2022年12月17日在新竹赤子Justkids举办的《徙居:印尼移工在台散记 / Lives from Perantauan》邀请到了王哥Ang Wang(东港外籍渔工)、吴庭宽(艺文工作者)、蓝雨桢(艺文工作者)和江婉琦(《移工怎么都在直播》作者),从不同的面向分享印尼劳工徙居台湾的故事。

 

开场以王哥(Ang Wang)的朗诵为这次的活动揭开序幕。除了在台湾东港拥有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以外,王哥还身兼多职,包括词曲创作人、乐团乐手、前东港震隆宫鼓阵「呴咧部队」成员、以及东港印尼海员同乡联谊会(FOSPI)总会的巡守队成员。开场诵词作为他演出曲目的引言,充分展现了移工在面对困难时坚毅不屈的精神。第一首歌《Musibah(灾难)》正正描绘了爪哇人在面对天然灾害时的无力,以及同乡间连结起来的心境。这首歌对爪哇人有深刻的意义,每当天然灾害出现时,大家都会一起颂唱这首歌,互相激励,因此王哥在台湾出现天灾时,也会改编当中的歌词,以歌声安抚众人的情绪。在演出的过程中,多多少少能感受到王哥的紧张。对比起气候宜人的东港,来到风城,王哥笑言弹吉他的手指都变得僵硬。在温暖的氛围当中,他接着演出第二首歌《Keluhan(抱怨)》,传达了移工面对工作困境时的心情。虽然在工作场域会遇到老板的刁难、工作环境恶劣等困境,但是为了家人的生活安稳,他们还是必须要努力并且迅速地完成工作。王哥无奈地表示,在移工的生活中,快乐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努力去寻找,但抱怨会自然而然地在工作中产生,尽显外籍移工在台工作与生活的无奈。除了与工作有关的歌曲,王哥也有爱情相关的创作——《Dermaga Tongkang(东港)》。他透过歌曲记录了移工出海捕渔归来时,发现情人已经离开自己的悲愤心情。他的歌曲时刻提醒我们,移工的在台经验不只有工作,更多的是台湾在地的生活。在演出的结尾王哥演唱了自己最喜欢的乐团——Slank的《Solidaritas(团结)》:「为甚么要等到灾难发生,世界才会团结?」(吴庭宽译)。王哥希望借由这首歌,传达人人平等的精神。他认为人类不该以种族与年龄去做划分,大家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虽然全场能够听懂印尼语歌词的人不多,但在王哥的深情演绎下,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他的真诚,以及关怀社会的心。在音乐的力量当中,变得「团结」。

 

活动的第二节由吴庭宽与蓝雨桢分享他们与东港印尼海员们的相处点滴,以及他们在2022年加拿大温哥华的台湾文化节(TAIWANfest Vancouver)和东港印尼渔工社群共同创作「西拉图拉米」(Silaturahmi)的策展经验。印尼语「西拉图拉米」(Silaturahmi)拥有连结情谊与维系关系的丰富意涵。在2019年时,庭宽、雨桢及接下来的演讲者婉琦一起合作的「印尼移工艺文行动计画」(Trans/Voices Project)找来了三组印尼的艺术家合作,与其他在台湾工作的印尼移工进行田野调查,并举办了一系列的工作坊,但当他们到东港的时候发现东港的渔民作业有很多规矩,因此不能轻易地举办活动或进行录像,继而改为在路边播放电影给东港的渔工,这一次的合作成为了他们进入东港渔工社群的契机。他们紧密的合作关系,也造就了许多新颖的艺术计划能够发生,包含东港的印尼渔工社群导览、东港渔工与屏东原住民长辈互相交流他们的航海经验等等。种种的田野经验也促成了庭宽与台中1095文史工作室的合作,从最初研究高屏地区的移工组织的运作模式,到2021年这些资料都成为了劳工博物馆的实体展览,当中展出了许多移工们的工作以及生活用具。庭宽亦笑言,印尼移工们热情地用工作及日常用品填满了整个劳工博物馆。

 

谈到他们共同参与「西拉图拉米」(Silaturahmi)的策展经验,雨桢补充了「西拉图拉米」也隐含着「建立关系本身是需要行动去实践的,才能成为日常生活的共同经验」的意味。因为一旦人与人之间失去连系,他们的「西拉图拉米」也就中断了。之所以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台湾文化节展出不同的元素,是因为他们期望能够完整地呈现印尼渔工在台湾生活的历史脉络,包括他们的生命故事;他们在东港建立的社群、建造的文化地标;他们对东港这个地方的归属感。而在这其中,他们又是如何把原乡文化、视觉文化、音乐文化以及他们「西拉图拉米」(Silaturahmi)的方式带到台湾这片土地。以FOSPI(东港印尼海员同乡联谊会)为主的合作策展单位,他们重现了蓝白帆布的场景、具有地方名产特色与地方名字绘画的标志以及移动式的东港清真寺的模型。仔细观察东港的周遭,包括港口、船舱,都不难发现渔工的创意力。他们善于利用港边随手可得的五金器材以及日常生活的器物创作不同的艺术作品,同时也透过涂鸦,表达自我身分认同以及对工作环境的感受。而其中一个展品——耐用的蓝白帆布——则是他们创造出一个聚会空间的器具,包括FOSPI讨论会议、开斋节做礼拜时,都不难看到它的身影。作为屏东第一间清真寺,东港的清真寺是印尼渔工募款建造的,外部是一座普通民宅,内部都是由渔工们利用工作场景的工具自己创计。最特别的是,在清真寺的对面是一座九天玄女庙,但他们巧妙地与当地居民互相协调,制造出东港独特的风景。穿着渔工设计T恤的庭宽与雨桢,虽然一直强调着是因为没有带冬天的衣服,但在场感受更多的是他们和东港渔工的「西拉图拉米」(Silaturahmi)。

 

第三位讲者江婉琦的讲题为「​​看不见的直播:移工日常」。她的研究和写作从日常观察中展开。她首先提到了主流媒体对外籍移工的论述偏向二元,要不励志感人;要不刻苦可怜,但她发现自己周遭的移工朋友都不在这些论述的光谱当中。带着好奇心与疑问,婉琦在渔工们的网络直播当中,找到了一些线索。在她2017年休学回到台南时,在朋友的推荐下打开了广受移工社群喜爱的直播软件「Bigo Live」。婉琦观察到他们的直播场景大多是,看护在僱主家或医院照顾老人的影片;渔工在渔场散步或在渔船上睡觉,以及厂工凌晨在工厂加班工作的样貌。当中最吸引婉琦的是他们放近了睡觉的脸,她认为手机是一个很私密的东西,为甚么移工喜欢直播自己在睡觉?在后来的长期观察中,她发现是因为厂工、渔工或看护工作结束后,就会以个人或群体的形式进行线上直播。因为机会很难得,他们就算睡着了也不愿意关掉自己的直播。报导人进行直播的原因除了能够报告近况与分享经验以外,也是彼此支持的网络。它同时是传达最新劳工资讯的平台。

 

接下来婉琦分享了自己在2015-2022年持续田调的现场观察,让她反思了「何谓真实?」从2014年开始,在台湾定期举办的移民工文学奖,评审都是台湾人,透过婉琦的观察,他们都会带有某种目光和期待去挑选得奖文章。某些移工会为了获奖,揣摩评审的评分标准,写得越来越有技巧或戏剧化,离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越来越遥远。谁去定义好的移工?与不好的移工?婉琦的困惑一直与她的田野经验相互碰撞。从2021年出版的《歌自远方来:印尼移工歌谣采集与场景书写》中,婉琦观察到了移工在音乐创作上的直白表达。歌曲作为他们在生活当中感情的抒发,接近了移工生活中能遇到的真实,例如《Rindu Sebatas Angan(思念只是幻影)》中,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的情慾施展。及后两个田野调查的经验,包括看护R为了让男友在婆婆家过夜,与僱主(婆婆的女儿)进行了一系到的谈判与协调,以及「红包」作为一种工作场域的交换,例如渔工协助当地人参与庙会或绕境后获得的红包和僱主给长期劳动的看护工红包,作为剥削工作的悔疚补偿,也让她看到了议题以外的「真实」,因此也期望实践自身对真实的追求,写了《​​移工怎么都在直播》一书,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自己的生命烦恼,与书中印尼人们的烦恼对话」。


摄影:Mifta Fajriy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