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Date: Dec. 19 , 2022
时间Time: 13:30-16:30
地点Venue: 人社二馆106室(HA106)
讲者Speaker:
王洁莹 Klavier Wang ( Assistant Professor, Institute of Visual Studies,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劳维俊 Louis Lo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Visual Studies,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侧记:苏郁惟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亚际学程硕士生)
讲座 1: 合拍潮流下的香港电影:政治张力下的动之以情
讲座 2: Dwelling and the Architectural Uncanny in the Cinema of Edward Yang
本次讲座分别讨论了香港电影演进以及台湾电影新潮流杨德昌导演的作品,分别是由王洁莹老师以及劳维俊老师演讲。首先王老师分享了关于香港电影的崛起以及回归后香港电影所遇到的困境。香港电影其实拥有非常辉煌的时光,曾经被誉为东方好莱坞,此一称号是象征着拥有强大的造影产业链,港片的黄金时光也造就了不少的好作品、导演、演员以及优秀的从业人员。而香港旁边就是庞大的中国,虽然港片辉煌时期,可以说是以一港之力,撼动整个东亚电影圈,但是香港毕竟资源有限,还是会有需要帮手的时候,而旁边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大型帮手公司,所以对于共同制作(Co-production)香港电影产业事并不排斥的,从早期的《白金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文片合作,甚至是到各种方言片的合作都可以见到香港电影的影子。也透过共同制作,合作方也创造出许多有名的人员,像是与台湾合作时,就让女演员林青霞一跃而上成一线大女演员;和中国合作产出了经典之作《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现在国际女星巩俐的出道,都是因为与香港电影的合作而产生。而香港在与中国签订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 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之后,香港电影出现了转折,在创作上最明显、最有名的就是中国政府的「敏感言词」以及「自我审查」,出版作品必须得合乎中国政府的规定,包含「符合党的意志」、「传递正能量给观众」等一些限制创作自由等规,这些都在在使香港导演们受到束缚,而当雨伞革命爆发后,香港电影又悄悄分成两派,一派是提倡香港价值派,一派则是中国爱国主义派。香港电影史发展也是一部非常精彩电影,也有些令人惋惜,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仍然在每年过年都会在电影台重播,但是现在的香港却无法再拍出那样奔放的作品了。试图在发展史脉络上寻找是否可以挽回的点,但是似乎从回归那一刻就注定会走到这一步,但是香港电影人却不曾和我们一样悲观,至今仍然在高压统治下的夹缝中寻找电影的自由灵魂。
劳维俊老师演讲以台湾新浪潮电影开头。和香港电影史不一样的是,台湾电影一开始是为国民政府服务,作为大内宣的政治手段,传达党的意志,直到解严前夕,台湾电影才开始按耐不住进入新时代,这时候的电影一挥过去的爱国、爱情、武侠等,而是直接将镜头切入到平民生活,以最贴近人民的写实电影来作为台湾新电影浪潮的特色。其中劳老师特别提出来做讨论的则是杨德昌导演的电影。1981年杨德昌导演与柯一正和张毅两位新生代导演一同拍摄《光阴的故事》,虽然当时仍然在戒严的严肃氛围,但是这部电影确确实实与当时「符合党的意志」的电影们有十分不同的风格,也深深受到人民的喜爱,进而三位导演借此电影跃身为名导演行列,这部集锦式电影也开启了台湾新电影浪潮。台湾新电影在台湾虽然不是很顺遂,但是在国外获得许多肯定。那么杨德昌导演的作品又有何特别之处呢?讲者认为杨德昌擅长拍摄中产人物的故事,也善于利用镜头与建筑物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讲者比较在《青梅竹马》和《恐布份子》中的家居场景和建筑物场景,讨论杨德昌电影的人物在家时的不同呈现,论证人物在家时的「不在家」 (uncanniness) 感觉,提出杨德昌电影研究的建筑学与哲学切入点。虽然笔者在看杨德昌导演的作品能感觉他对于男女角色的刻画有些传统,但对于拍摄出作品仍然不负他身为新浪潮三杰导演之名,并且他的电影能够成为台湾电影新浪潮的标竿性的指标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