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lecture series 2021 Fall #3 文/黄凯荟 (亚际文化研究硕一生)日期:2021年12月13日 讲题一、成为马来世界的华人:殖民、移民与新加坡历史 主讲人:蔡秀敏/ 阳明交通大学人社系兼任助理教授 Becoming Chinese in the Malay World: colonialism, diaspora, and history inSingapore Lecturer: Prof. Sai, Siew Min / Dept.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NYCU 讲题二、农夫的奇异爱情 主讲人: 蔡晏霖 / 阳明交通大学人社系副教授 Topic 2 : Farme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Snail Lecturer: Prof. Tsai, Yen Ling / Dept.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NYCU 讲题三、司法救助与外籍劳工:挑战和机会 客座嘉宾:凌怡华 Topic 3: Access to Justice and Migrant Workers: Challenges andOpportunities Special guest: Dr. Bonny Ling, Executive Director of Work Better Innovations,Research Fellow with the Institute for Human Rights and Business, and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Human Rights at Sea. She worked for the UN inGeneva, Bosnia, Cyprus and Liberia. —————————————————— 人类生活的世界,充满着定义、区分与划界。我们如何理解边界?又如何反思边界,甚至修复区隔与分裂?本周的三个讲题,看似分离,却也带有连结。 1 蔡秀敏助理教授探讨了「马来世界的华裔移民殖民性」。所谓的种族,例如华人,并不是纯粹的「分类」或「阶级」,而是是一种「关系建构」(relational formation)、一种政治实务操作。它随着时空脉络的事态变化而演变,具有延展性和回应性。 运用这套观点,她指出了新加坡的建国历史的叙事问题。她举例说,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举办「新加坡开埠200年」纪念活动,把建国起点设定在1819年英殖民时期莱佛士爵士(Stamford Raffles)发现新加坡,叙事也结合了一套「中国到新加坡的男性移民迁徙」的版型想象。 「新加坡倾向把殖民事实扫到地毯下,同时也用一种既父权又中华中心的方式来诠释迁移史,以此证成新加坡是个独特的现代化国家。我所关切的是,这套 ‘全球华裔离散’ 的框架,其实无助于批判反思新加坡当前的建国历史书写。」 拒绝中华中心的华人离散论,蔡秀敏强调以「马来世界」为一种研究方法。所谓的 马来世界,是个交汇与掺和之地。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马来世界于14世纪因海事贸易早已是多语系的复杂经济系统;马来王国(negeri)之间存在激烈的较劲,也深谙与外来者互动的政治和艺术。殖民者到来之时,也须学习如何在这个既有的非常复杂系统中前行…… 蔡秀敏以「Peranakan」为例证,解释在马来世界中「外来」与「在地」之界限,从来都是流动的;华裔不只是外来,而曾有在文化、语言及信仰上都同化的爪哇Peranakan华裔群体,进入马来王国的体制中。在英语语境中「Peranakan」,经常被翻译为「混合」(Creole 或 hybrid),彰显了马来世界交汇掺和的实态;惟华人离散论的写作中将之翻译为「土生华人」,则疏于捕捉它因「海」事贸易而充满交汇的意象。 2 蔡晏霖副教授则带领同学领会「人类」与「非人类」世界的分裂区隔,探索如何修复与「相爱」的可能。以亲身返乡推动「土拉客农场」(Landdyke Feminist Farm)实验 农家园的实践经验为例,她分享了台湾农民与福寿螺(golden apple snails)的爱恨情仇以及「找福寿螺帮忙拍片」的故事。 友善小农有别于主流,不用农药地而徒手在水稻田捉螺的方式栽培农作物,客人除了能到宜兰体验除螺,亲身接近自己的食物来源,他们也更愿意用更高的价格购买作物。受「跨物种人类学」启发而开始了,土拉客成员也动手以人类以外的视角拍摄记录农家园实践,例如把防水摄影装置安装在狗狗、福寿螺、蜗牛身上,试图从动物视角记录田间生活。 「人类使用器材去捕捉研究农田的生态;而螺其实也发现了人类的摄影机,并在那里下蛋。」在细致观察探索跨物种的互动之中,她找到无穷乐趣。蔡晏霖解释,跨物种研究工作其实是在探索「人类与非人类相遇时」的种种细节,进而反思我们应如何与问题「待在一起」。 「农业的发明,无可避免地对地球生态带来根本的破坏,我尝试做的就是看到问题,与问题相处,而不只是批判。其实要批判是容易的,更艰难的是,如何与问题待在一起。去意识到及理解自己如何也是问题的一部分,我们与其他物种如何连结,一起生活在问题中。然后,再慢慢找到方式,一点一点拆解那个纠缠在一起的问题。」 3 客座嘉宾凌怡华则为同学上了有关「正义」与移工人权的一课。她解释了来台的移工如何在高昂的中介费用制度下,因「债务捆绑」而经常沦为强迫劳动的受害者。 她强调,「实现正义」(access to justice)的概念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在实然层面有诸多障碍,例如移工面对的语言隔阂、差别待遇、行动限制、缺乏书面证据、害怕反扑、司法诉讼费用高昂等等。 她也以国际规约中的原则及指南为基础,解说了政府在解决与矫正问题,以便真正实现正义的可能方案,例如落实「僱主付费原则」,以便免除移工须负担高昂费用的第一道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