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第三十五期(2022年秋季号)专题:音乐的躁动]出刊
音乐起之于躁,形之于噪,并且在躁噪的情感连锁与响应中,触动人群,造就社群。在音乐之噪与时代之躁的共振中,我们存在着、响应着、承担着;时代之恸也许沉重,未来的希望也许薄弱,但只要音乐响着,还有人唱着,我们就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本期专题「音乐的躁动」由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与创作系的教授周耀辉和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的教授何东洪担纲客座编辑。耀辉和东洪除了是学术人外,也是音乐的实践者。因此,这个专题尝试的不是音乐研究而已,而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的历史构造,音乐人的经验与情感结构,甚至是对音乐的政治性的思考。
专题包括了冲绳的诗歌、香港社会运动下的音乐呈现与介入、音乐的物质性生成、嘻哈音乐的在地转化,以及培养音乐人的历史路径与体制结构。除了六篇论文外,这个专题还包括了一篇思想翻译、两篇实验书写和一篇书评,以不同的文类来呈现时代之躁如何触动人心,而乐音之躁又如何响应心志、抚慰创痛、唱造社群。借此梳理和展开,我们希望能够扩大音乐研究的想像,从政治、历史、社会与记忆等不同面向,去追问音乐如何、又为何躁动?
搭配这个专题的是两篇一般论文:沈雕龙以当年美国新闻处出版,对一代青年有相当影响力的《今日世界》为对象,讨论冷战时期西方古典音乐在台湾的介绍与传播如何服膺政治宣传的需求。刘益诚则带着社会学的视野关注在全球化时代制作乐器的意义,这不仅牵涉到制琴技术的传播途径,亦关涉音乐品味与美学的塑形,让我们看到音乐的政治,或许不仅仅来自于对社会的回应或是官方的意识型态要求,更内在于产业的发展与手作工艺的想像。
在巨变的时代里,我们对音乐或许难免有所寄情,期待在音流乐动中升起一个远离当下,反抗现实的乌托邦,但我们也不该忘记这所有的反抗与躁动总要回归现实的基础。这个希望或许也是虚妄,但在绝望的世界里,那点希冀和盼头,就是引领我们向前与改变的力量,鼓舞我们不安于室,不受驯服。做些什么,躁起来吧!那正是「躁动」的意义。
《文化研究》第35期「音乐的躁动」专题
01编辑室报告:唱造社群
专题:音乐的躁动
专题导言
02周耀辉、何东洪
音乐的躁动:何为音乐,音乐为何
思想翻译
03林家瑄、刘雅芳
弥勒世之歌导言
04上原美春着,王墨林、林家瑄译
弥勒世之歌
专题论文
05金晔路
酷儿的声音:唱造香港异议空间
06王乐仪
在创作与抗争之间:论香港反修例运动之中的新唱作世代
07李忠蔚
「打口」:物质性、基础设施与亚文化想像
08唐弘廷
初探中国嘻哈/饶舌乐的历史脉络:华黑场域、方言饶舌、与主流官方热潮的「真诚以对」
09朱梦慈
再会无名乐人:两位小镇高龄爵士乐手的青春音乐路径
10王启仲
重探台湾摇滚乐场景中「乐手世界」的建制化:乐器行、校园社团、热音赛与职业惯例(1980-1999)
学术论文
11沈雕龙
冷战下的音乐记忆和「精神武器」:《今日世界》(1952-1973)作为政治与西方古典音乐的「介中空间」
12刘益诚
全球流动的工艺技术:以电吉他制琴产业及制琴师为例
实验书写
13周耀辉
「我们不碎」:周耀辉歌词班的社群实践
14梁嘉茵
躁动的舞曲
书评
15廖继权着,王淳眉译
台湾与香港制造:本土与在地的视角

►►更多资讯请见:
【文化研究网站】http://routerjcs.srcs.nycu.edu.tw/
【Facebook粉丝专页】文化研究Router: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实体书购买请洽:
【国立阳明交大出版社】https://press.nycu.edu.tw/press-tea/books/2-1.aspx?sn=4&sn2=20